查看原文
其他

六分半的小电影,入镜的好多人都哭了

妙语 胡师姐新传考研清北专列 2022-12-15




团哥

4分钟前:

2019年8月19日,是我国第二个医师节,“而这一次的医师节,是时候以健康传播者的视角去穿越那些鲜花和掌声,泪水和汗水,关注那些看不到的矛盾和问题”,互联网的兴起为建立更和谐的医患关系助力,但目前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希望互联网可以帮助更多的医者发声也帮助更多的患者发声,一起携手并进。



昨天收到编辑部群里的选题链接时,我正在津津有味的研究着“桃江病人”,巧了,最近好多的信息都是关于这个主题。


先说说那个爆款小电影吧,是北大人民医院发布的以庆祝医师节为主题的一个微电影,叫做《心声》。



影片的讲述者作为医生的孩子、父母、爱人、家人,他们不同于普通意义上的公众,他们是介于患者、公众、医者之间的特殊身份,他们既能像公众一样读到有可能是拟态环境的医患矛盾,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一个个体因为选择医生这个职业所要经历的所有不为人知的细节。



尽管这样的讲述并不陌生,作为一个准医疗圈的人,各种平台早就开始传播着这样的信息。信息发布者可以是一个个独立发声的医院,比如厦大附属医院讲述的是“伤心事”,浙大附属医院娓娓道来的是“医生的一天”,哈尔滨医科大学讲述的是“医二代”的特殊体验…然而,从我内心深处的感触来分析,我更多的是尊敬,很少因感动而落泪。


其实为“医师”过节这件事,到现在,才是第二年!有些不可思议吧,似乎这个很不可或缺的职业早就应该有这么一个自我庆祝的节日啊,但还真就是“姗姗来迟”的日子。


叙事医学:大胆却有效的健康传播尝试


2018年中国医师协会提出成立这样一个日子,本以为是满屏的鲜花祝福,却仍在大量的讯息中看到了一些值得被关注的信息。


比如,《人物》讲的是一个用了三年时间给前来就医患者拍照的年轻医生,他做的不仅仅是拍照,而是找一个房间,和患者聊他们过往的经历,患病的体验,人生的希望与遗憾,然后留下一个定格的画面。据说这本照片作品集也将出版,但我相信,这件事最大的意义在于给予了那些讲述故事的患者们一个自我疗愈的机会:在那狭窄的空间里,终于有一个医生愿意停下来,花上一个小时听他们的絮语,听他们的疼痛,为他们留下这被“关照”的一刻。



也许因为那一刻,作为一个患者,或者一个患病者的家属,是一种莫大的安慰,一种医学上一直在探讨的“沟通作为一种疗愈”,是叙事医学的重要内容,是一种很值得深入探讨疗愈效果的医患互动方式,是这种特殊人际传播形式的有益尝试。而这,恰恰是健康传播研究的重要分支之一。


这里简单说一下叙事医学:叙事医学是从医者的叙事能力出发(叙事能力是吸收、解释、回应故事和其他人类困境的能力),让医生在医疗实践中提高对患者的共情能力和对自己的反思。它关注的是病人叙事、医生叙事、疾病叙事、叙事伦理、叙事与健康等。通过倾听病人的叙事、想象病人的境遇、理解他们的痛苦、尊重他们的选择,是一种平衡医患关系的一种新的医学形式,是医学和文学范畴的交叉学科。


而这个年轻医生所做的,恰恰是这种让医患之间碰撞和交流的方式,这让人很是振奋。这是将某些一直无解的问题放置在传播领域后所产生的精彩尝试。


医患对话:每个人都有“被听到”的需要


另外一个在网上颇为火爆的说唱视频也很有意思,说唱的医生年轻帅气,哈,这就不说了。这个视频看起来更像是一种声嘶力竭的嘶喊,想要告诉每一个人,“我只是一个医生,是个普通人,不是神”,他们有自己的职业苦恼,他们值班、熬夜、没时间约会,他们辛苦、加班、职业发展周期长。他们像很多很多人一样,有着平凡人关于生活的苦恼,别把他们神话。



我相信,这一定是每一个医者的“心声”,他们希望从社会那个小角落里走出来,借着某个节日,回顾自己的来路,纪念医患的故事,期求更多的社会认同。


时间再往前大约五年,舆论环境远远没有这般美好,就像一个多米诺骨牌一样,医患纠纷和伤医事件几乎就是:0或者无限大。那时平均每年有近百例经有媒体报道的伤医事件、有被放置在全国甚至国际平台上被关注的重大医患纠纷、有说不清的患者死亡和莫名的辱骂和躺枪。


尽管在现在,这种声音也不是全然消失,而是暂时隐匿。因为横亘在医者和患病之间的鸿沟,不仅仅是共情与理解的缺乏,也是知识上的gap,科学和医学知识的有效传播,还有更多元更高效的医患互动沟通模式。


医患沟通作为一种特殊的人际传播,这是一个健康传播领域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如何能做到有效果、有温度、有人情、有行动反馈,如何能让这种一不小心就碰撞出火花的脆弱关系成一个共同对抗疾病的“手拉手”和“心连心”的基于传播意义的表达与阐释,作为健康传播者,我们还需要更多的尝试。医患之间的沟通有许多种模式,无论是传统的“以患者为中心”还是“以医生为中心”,在互联网为媒介的环境下,都潜藏着更多互动的可能。


挪动“认知的惯性”


“能否被听到”,这仅仅是部分取决于媒介环境,更多的还取决于某一群人是否愿意表达。于此相对的,我更加关切的是我们能否发现一些看不到却事关重大的问题。那一篇“财新”发布的“桃江病人”,就是从这个角度切入的:一个山水秀美的小镇,一群苦于无法控制丙肝病情的病人,一个关于丙肝规范诊治和牵扯出来的患者所面临的医保制度问题带来的困境。



作者并没有过度的渲染什么,那种患病者的悲惨亦是点到为止,尽管缺少了对现有制度的阐释,但是却带出了一个关于医疗问题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所处的社会环境和规则的设置。


因此,探讨人与所处的环境,包括社群、组织机构、社会制度,对这些宏观或微观的问题进行解释和推进,是健康传播在实践领域一直需要关注的问题。


不仅如此,“真实故事计划”关心的是那些患癌辞职的年轻人、新华社转发了最近在网络大火的医生自编自演的视频、一个年轻医生患癌后通过社交媒体与世界高声告别,说出了“江山给你们,朕走了”的那种面对疾病的勇敢…


我甚至有时候有点相信,这是一个让我们从向外拓展到向内自观最好的时代,这是一个从无尽利用自己的身体到一个关心自己生命状态、保持自我觉知的转折时代,这是一个时时刻刻都需要我们生活世界与生命世界关联的环境。


无论你的社会角色是什么,有朝一日我们终会是一个患病者,与疾病同行,首先要打破对某群人和某种身份的固有认知。这需要大量的信息和不停歇的“说服”,但我相信真正对生命和健康有需求的人,很难成为“理性无知”的人群(理性无知理论认为,人们会努力保持无知状态,去可以逃避可能会干扰这种无知的信息),或许,那些“看到”的事物并不等于“看见”和”看懂“,这需要我们穿过重重固有的意识形态才能看到真正的人群的面孔。


而这一次,医师节,是时候以健康传播者的视角去穿越那些鲜花和掌声,泪水和汗水,关注那些看不到的矛盾和问题;以及,用更多的方式去架起一个可以沟通和对话的“房间”,从看不见的“自我成见”里出走,从温暖机舱跳向生命科学的无垠领域,或许在路上就会发现,我们,和医者们,是共同对抗疾病的同盟者。


大家有任何问题,可在文后留言区留言,胡师姐为你解答。


推荐阅读:

1.每日睡前背诵02

2.《新闻联播》开公众号啦,可能以后每天都会帮你划考研重点!

3.上岸同学都在推荐胡师姐序列1-4,是时候给大家介绍下胡师姐序列升级版——胡师姐新传考研蓝皮书系列啦!

4.每日睡前背诵

5.新闻社会学 | 基础书目带读19


📖

更多你想知道的经验帖


 北大 


北大新传状元:

北大新传专硕第一:想要跨考逆袭名校,北大是你的不二选择!

北大新传:

双非三跨考北大:我如何用80天一战考上北大新传专硕!

双非本科9月开始备考,一战成功逆袭19北大新传MJC专硕,靠的是什么?

19北大新传拟录取学姐:六七月刚开始不要怕!规划好了暑假,你就能像我一样一战上北大!

北大新传MJC专硕一战已上岸!给大家介绍一下我每个月的学习安排!

19北大新传MJC专硕前十:一战跨考八月从人大换到北大,复习过程一波三折,终究成功上岸!

19工科三跨北大新传专硕初试前十成功一战上岸:成功不可复制,但失败绝对可以避免!

在职考北大:

已婚工科女青年,工作5年在职一战考上北大新传MJC专硕!

北大新媒体状元:

北大新媒体第一:三跨考生如何做到专业课双120!

北大新媒体第三:零基础一战三跨的工科学姐教你怎么逆袭!

北大新媒体第七:双非三跨一战考上了北大新媒体专硕!

19北大新媒体前五:北大门难开?北大南门开!我的北大通知书终于到啦!

北大传播学学硕前三:

北大传播学学硕前三:跨专业的我就这样一战圆梦北大!

北大传播学硕总分第三:99年生的我就这样成为了准北大研究生!

北大汇丰深财专硕:

北大汇丰深财专硕已录取:敢报考北大就已经迈出了成功的第一步!

北大健康传播专硕:

北大新传健康传播方向历史最高391分:我为什么能考第一

北大新传MJC专硕健康传播方向一战上岸!超级感恩避免成为失学儿童!

北大新闻学状元:

从钢琴湖到未名湖:19北大新闻学初试第一万字超详细备考经验

北大MFA状元:

北大MFA非全广播电视专业总分第一:工作两年的我,如何跨专业考到北大!

19北大MFA电影专业状元:我如何跨考北大MFA总分431分!

北大MFA音乐剧专业状元:失落过彷徨过,我最终应届一战成功上岸!(文末附19真题)

19北京大学MFA艺术硕士音乐剧总分状元:如果努力到感动了自己,就一定会有好的结果!

北大保研:

19北大新传健康传播保研经验:两周备战北大健康传播成功上岸!

19北大新传保研成功上岸!找对了路,圆梦北大其实并不难!

北大考博:

分享我的北大新传考博经验!名校新传新媒体考博你必须“有备而来”!


在看点这里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